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热点资讯 > 正文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已经发布,内容包括:

评论:0 发布时间: 2023-05-04 浏览: 90
     Short-term goals (2020-2025)   (1)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氢能产业将引进和培育5-8家优势龙头企业,带动社会资本500亿元以上,氢燃料电池总产能达到1000辆,实现产值400亿元以上,初步形成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2)技术创新目标。到2025年,形成覆盖氢能产业全链条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体系。氢能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应用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应用成本将显著降低。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单堆功率≥150kW,比功率≥4.0kW/L,成本低于2000元/kW,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75%以上。   (3)应用推广目标。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包括公交车、乘用车、重型卡车、拖拉机、环卫车等)的数量。)全市将达到1000艘以上,氢燃料电池船达到20艘以上,氢燃料电池轨道交通车辆达到10辆以上,分布式发电系统、备用电源和热电联产系统装机容量达到20MW,加氢站达到15座以上。   Long-term goals (2025-2035).   (1)产业发展目标。到2035年,氢能基础设施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船舶、机车、分布式电站等关键产业链完备,产业生态体系可与国际先进水平媲美。全市将有30家以上具有国际水平的龙头企业,带动社会资本超过2500亿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能超过10万辆,氢能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氢能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2)技术创新目标。到2035年,氢能产业关键技术和应用达到***水平,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单堆功率≥300kW,比功率密度≥7.0kW/L,成本低于500元/kW,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100%,成为我国氢能产业的创新之源。   (3)应用推广目标。到203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包括公交车、乘用车、重型卡车、拖拉机、环卫车等)的数量。)全市将达到5.7万辆以上,氢燃料电池船达到500艘以上,氢燃料电池轨道交通车辆达到30辆以上,分布式发电系统、备用电源和热电联产系统装机容量达到200MW,加氢站达到80座以上。   Details are as follows:   Notice of the Office of Dalian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on Printing and Distributing Dalian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 (2020-2035)   People's governments of all districts, cities and counties, administrative committees of pilot areas,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and relevant units:   《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业经大连市第十六届人民政府第八十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0月27日   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2020—2035年)   氢能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被称为人类社会的“***能源”。发展氢能产业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大连氢能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具备国内***强技术研发优势,氢能产业链初具雏形,制氢资源较为丰富。对于大连而言,发展氢能产业不仅可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还可***和带动装备制造、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切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辽宁及大连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两先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也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实施生态优先、美丽大连战略,创建有国际影响力的“开放创新之都、浪漫海湾名城”的关键举措。在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下,编制大连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旨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明确大连氢能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大连氢能产业、健康、有序高质量发展。   本规划依据《***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关于印发能源技术革命与创新行动计划(2016-2030年)的通知》(工信部发改办[2016]513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通知》(工信部发〔2017〕53号)、《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连市加快发展氢能产业指导意见的通知》(大委发〔2020〕60号)等文件, 并与《大连2049城市远景规划》和《大连市城镇体系规划(2018-2035)》的规划目标、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规划布局等相关。本规划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为2020年***2035年。   一、发展基础和条件   (1)发展基础。   1.基本R&D有突出的优势。大连是氢能和氢燃料电池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高地,R&D资源、R&D能力和创新成果在国内外占据重要地位。中科院大连化学所作为国内***早从事氢气提纯和氢燃料电池研究的机构,在氢气提纯、催化剂、电极技术与材料、膜电极、流场、双极板、电堆结构、电堆运行管理、检测与控制等基础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获得燃料电池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电堆系统授权发明专利300多项,主导制定了一半以上的燃料电池***标准。此外,大连理工大学大连锅检所、 大连海事大学和大连交通大学在氢能基础研究领域也有很强的实力。   2.产业链比较完整。目前,大连已经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在氢燃料电池电堆和组件方面,有新源电力、大连天能等企业。在氢燃料电池系统和组件方面,有明源科技、大连柯宇、大连青岩等企业。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有一汽大可、华晨等汽车企业,有中车大连、大连奇车等轨道交通企业,有大连船舶重工、中远海运等造船企业。另外还有很多专门做氢气制备的公司,比如大连岩谷,在氢气的储存和运输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氢检测方面, 大连锅炉检验所是***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气瓶、阀门等特种设备型式试验机构,也是全国***的综合性***气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此外,大连拥有雄厚的装备制造基础,可以为氢能行业的压力容器、泵、阀门等配套设备的制造提供支持。   3.强大的人才储备。大连拥有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其中中科院大连化学所被誉为“燃料电池黄埔军校”,储备了燃料电池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团队,为燃料电池产业发展输出了大量***人才。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于2020年9月迎来***批新生入学,每年可为氢能行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此外,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可以为大连氢能产业在汽车、船舶、机车、电力系统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4.氢资源相对丰富。大连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产品生产基地,石油化工产业链较为完整,工业副产氢气资源丰富。目前,付嘉大化、恒力石化、大化集团、鲁丰化工等企业产氢丰富。据统计,大连每年剩余氢气产能约12万吨,可支持约1.5万辆燃料电池公交车或卡车。可再生能源方面,2019年,大连将实现核电发电量327.3亿千瓦时,风电发电量12亿千瓦时,光伏发电量3.5亿千瓦时。到“十五”末,核电和风电装机容量将分别达到672万千瓦和270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将达到800亿千瓦时, 可以为零碳制氢提供丰富的能源。   (2)开发环境。   1.面临机遇。国际上,全球氢能产业发展进入新时代,商业化进程加快。欧美日韩等发达***和地区在交通、发电、军事等领域实现了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产业化突破。其中,氢燃料电池电堆的成本、功率、可靠性、耐久性和环境适应性都达到了商业化应用的水平,以氢燃料电池提供电力的车辆也逐渐投入使用。2019年,全球共有83座加氢站投入运营,燃料电池总交付功率达到1.1GW,氢燃料电池汽车总数达到24132辆。近40个国际机场和港口积极应用氢能和氢燃料电池系统, 氢能的商业化应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份额有望达到18%。   从国内来看,氢能产业得到了***的高度重视,很多地方加快了规划布局。2019年,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之后,***发改委发布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录》,将高效制氢、氢气运输和高密度储氢技术、装备制造、加氢站的开发与应用列入***类(鼓励类)第五项(新能源),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规划和政策。在政策的引导下, 许多地方加快了氢能产业的发展。广东、山西等10个省份将发展氢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山东、北京、武汉、宁波、成都、佛山等36个省市也将氢能产业作为重点推进,相继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带来了***的投资、技术升级、产品示范推广和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比重***少达到10%,产业链年产值约12万亿元,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从大连来看,氢能产业链已经成型,将迎来战略机遇期。我市氢能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研发优势。氢能产业链初具规模,制氢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示范应用加快,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发展。2020年,我市计划推广应用30辆氢燃料电池客车、2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建设4座加氢站,通过示范应用带动产业集聚发展。与此同时, 将氢能应用纳入2020年政府工作目标和主要任务,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氢能产业推进领导小组。主动抓住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抢占发展先机,将为我市赢得竞争优势,实现氢能产业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2.有问题。一是我市氢能产业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产业发展初期自发的产业布局较为分散,难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二是我市燃料电池技术虽已成熟,但受制于国内基础材料和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不足等因素,成本较高。三是前期投入不足,加氢站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示范推广应用进程缓慢,配套体制机制建设相对落后,影响了我市氢能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充分整合大连现有氢能研发、制造和资源富集等综合优势,将发展氢能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引擎,按照试点示范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推广应用、推广应用促进产业发展的路径,加快推动制氢、储(运)氢、加氢等相关装备产业发展,着力发展氢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及系统集成,积极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轨道交通、港口机械、船舶、氢能分布式供电等装备产业发展,形成“一廊三园七区”的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格局,重点实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重点骨干企业、推进示范应用推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产业支撑平台、构建开放协作体系等六大任务,着力打造中国氢能产业创新策源地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为大连市“两先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2) Basic principles.   1. Market-led and government-guided. Give full play to the decisive role of the market in resource allocation, strengthen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enterprises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and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and creativity of enterprises.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planning and guidance, and give play to the government's policy incentive and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role in important areas and key links related to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hydrogen energy industry.   2.技术领先,示范先行。始终保持国内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技术的领先优势,通过技术整合资源,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成果。开展氢能在交通、能源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加强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为氢能产业规模化和商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3.聚焦重点,连锁发展。集中全市优势技术和资源,以氢燃料电池为突破口,培育和推动制氢、输氢、储氢、用氢及相关制造业快速发展。创新产业链合作模式,促进氢能产业链环节之间、氢能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4.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坚持以基础理论研究和自主技术创新为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依托基础理论研究突破,推进制约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品牌。扩大国际国内开放合作,促进本地能力培育和外部资源引进相结合,走出一条以自主培育为主、引进消化吸收并重的具有鲜明大连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   (3)发展路径。   我市氢能产业发展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1.示范应用和市场培育阶段(2020-2025年)。依托当地化工副产氢气资源,逐步将氢能示范应用扩大到轨道交通、船舶、港口、机场、发电和备用电源等领域,通过示范应用加快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迭代开发。   2.市场扩张和规模发展阶段(2025-2035年)。依托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的成熟、氢气储运和氢燃料电池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氢气生产、储运、加注和配套设施的具备,氢燃料电池在交通、动力机械、发电、供热等领域得到全面拓展和应用,形成了完善的氢能产业生态系统,氢能占全市能源体系的10%以上。   (4)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2020-2025年)。   (1)产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氢能产业将引进和培育5-8家优势龙头企业,带动社会资本500亿元以上,氢燃料电池总产能达到1000辆,实现产值400亿元以上,初步形成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2)技术创新目标。到2025年,形成覆盖氢能产业全链条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体系。氢能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应用将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应用成本将显著降低。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单堆功率≥150kW,比功率≥4.0kW/L,成本低于2000元/kW,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75%以上。   (3)应用推广目标。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包括公交车、乘用车、重型卡车、拖拉机、环卫车等)的数量。)全市将达到1000艘以上,氢燃料电池船达到20艘以上,氢燃料电池轨道交通车辆达到10辆以上,分布式发电系统、备用电源和热电联产系统装机容量达到20MW,加氢站达到15座以上。   2.长期目标(2025-2035)。   (1)产业发展目标。到2035年,氢能基础设施完善,氢燃料电池汽车、船舶、机车、分布式电站等关键产业链完备,产业生态体系可与国际先进水平媲美。全市将有30家以上具有国际水平的龙头企业,带动社会资本超过2500亿元,氢燃料电池汽车产能超过10万辆,氢能产业产值超过20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氢能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2)技术创新目标。到2035年,氢能产业关键技术和应用达到***水平,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单堆功率≥300kW,比功率密度≥7.0kW/L,成本低于500元/kW,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100%,成为我国氢能产业的创新之源。   (3)应用推广目标。到2035年,氢燃料电池汽车(包括公交车、乘用车、重型卡车、拖拉机、环卫车等)的数量。)全市将达到5.7万辆以上,氢燃料电池船达到500艘以上,氢燃料电池轨道交通车辆达到30辆以上,分布式发电系统、备用电源和热电联产系统装机容量达到200MW,加氢站达到80座以上。   表1大连氢能产业主要发展目标   第三,发展重点   以制氢和用氢为重点,加快发展制氢、储氢(运)、加氢等相关装备产业,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和系统集成,积极推进燃料电池汽车、船舶、轨道交通、氢分布式电源、港口机械、无人机等装备产业发展。,促进氢能产业的连锁发展和集群发展。   (1)氢气的制备。   1.氢气生产。近期(2020-2025年)以现有化工企业工业副产氢气资源为基础,发展氢气提纯,挖掘高纯氢气产能;同时,积极开展风电、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试点示范,推动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绿色化、低成本技术突破。远期(2025-2035年),在风电、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海上风电场和核电站开展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制氢,进一步降低制氢产业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2.制氢设备。近期(2020-2025年)重点发展石化装置副产品变压吸附净化设备和氢气纯度检测设备,同时开展PSA吸附剂、控制阀、选择性透氢膜、传感器等制氢关键材料和部件的研发和生产。远期(2025-2035年)重点研发和生产制氢相关设备、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如风能电解水制氢设备、核能电解水制氢设备、太阳能光解制氢设备、热分解制氢设备等,提升核心设备制造能力,逐步实现工艺和设备国产化。 并进一步降低制氢的成本。   图1大连制氢产业路线图   (2)氢气的储存和运输。   1.储氢设备。近期(2020-2025年)重点发展70Mpa以上的高压气态储氢设备和低温液态储氢设备,同时开展有机液态储氢、合金固态储氢等储氢材料的研发和生产。远期(2025-2035年)积极发展氢气液化设备、大容量液氢储罐、液氢运输和加注设备等储氢设备,同时开展有机液氢储氢材料、多孔碳储氢材料和多孔聚合物储氢材料的研发和生产。   2.加氢站设备。近期(2020-2025年)重点发展氢气压缩机、超高压阀、泄压阀、调节阀、气动阀、安全阀、气体增压泵、压力传感器等加氢站关键部件。远期(2025-2035年)重点发展加氢站用储氢瓶、充氢机、调压装置、干燥系统等零部件,发展移动式高压(35MPa和70MPa充装要求)加氢站系统集成关键设备。   图2大连储氢运输产业路线图   (3)氢燃料电池。   1.氢燃料电池堆。近期(2020-2025年),重点发展低成本、高功率氢燃料电池堆和规模化生产;加快石墨双极板和金属双极板的培育和发展,突破技术瓶颈;积极开发低铂高反应效率的膜电极并实现批量生产;重点突破气体扩散层规模化生产的瓶颈。远期(2025-2035年)重点发展高功率密度、高功率输出、长寿命、低成本的氢燃料电池堆;重点发展低成本金属双极板和复合双极板;加快高性能低成本膜电极的培育和开发,推进国产化和规模化发展;重点支持部分氟化、 非氟化和复合质子交换膜;重点开发高稳定性、高活性的低铂或非铂催化剂等新型低成本催化剂,并实现定量生产;大力发展气体扩散层,实现高性能气体扩散层复写纸等关键材料的国产化。   2.氢燃料电池辅助系统。近期(2020-2025年)重点发展基于空气轴承的适用于商用车的离心式空气压缩机、回氢喷射器、膜加湿器和大功率大电流DC/DC转换器,大力发展大功率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堆试验平台和大功率高性能系统、空气压缩机和循环泵。远期(2025-2035年)重点发展涡轮增压离心式空气压缩机、循环和喷射一体化控制的高效氢循环系统、集成空气热管理系统的高效低成本模块加湿器、自加湿技术的送风系统、基于本土关键功率模块开发的低成本大功率大电流DC/DC变换器、 并大力发展与汽车测试标定系统完全接轨的大功率高性能电堆测试平台和系统,以及空气压缩机和循环泵测试平台。   图3大连燃料电池产业路线图   (4)氢能的应用。   1.氢燃料电池汽车。近期(2020-2025年)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客车、客车、物流车、环卫车、工程车、叉车等商用车,前瞻性布局乘用车,推进氢燃料电池供氢系统、动力系统、电机系统、电控系统、电驱动系统的研发和制造。远期(2025-2035年)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轿车、SUV/MPV等乘用车和智能网联氢燃料电池汽车。   2.氢燃料电池船。近期(2020-2025年)重点发展内河、湖泊和近海水域氢燃料电池旅游船和公务船,推进船用氢燃料电池电堆、船用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船用氢燃料电池监测装置、船用有机液氢生产装置的研发和制造。远期(2025-2035)重点发展船舶、渔船、客船、游艇等。运行在氢燃料电池的端口区域。   3.氢燃料电池轨道交通。近期(2020-2025年)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有轨电车,推进氢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动力的牵引与控制、大功率氢燃料电池的系统集成与效率优化控制、氢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动力的能量管理、混合动力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的模块化设计与系统集成等研发制造。远期(2025-2035年)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城际列车和高速动车。   4.其他应用领域。近期(2020-2025年)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系统等分布式发电设备,实现在通信基站、商业建筑、住宅建筑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远期(2025-2035年)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无人机、氢燃料电池港口机械、氢能储存(调峰发电)系统。   图4大连氢能应用产业路线图   第四,空间布局   根据大连现有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和全产业链协调、差异化、集群化发展的要求,以高新区、金普新区、旅顺口区、庄河市为载体,引导产业要素资源向相应区块集聚发展,形成“一廊三园七区”的氢能全产业链空间布局新格局。   图5大连氢能产业“一廊三园七区”空间布局   (1)走廊:高新区氢能技术研发走廊。   “一条走廊”起于英格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经鑫源电力、大连海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止于中科院大连化学所集氢能技术研发、设计、中试于一体的高新区氢能技术研发走廊。通过引进和培育世界一流的氢能技术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中试平台、***检测认证平台等。重点突破氢能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氢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高效绿色制氢技术、氢储运技术、氢燃料电池系统应用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 并努力打造辐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创新源。   (2)三元:氢能产业专业制造园区。   1.保税区氢能汽车产业园。依托保税区二十里堡汽车产业基础,通过引进国内外知名整车和燃料电池配套企业,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客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整车产品、燃料电池堆、动力系统等关键零部件。   2.新日本产业集团国际氢能汽车工业园。依托金普新区七顶山中日(大连)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新日本产业集群,重点引进日本先进燃料电池汽车及配套企业,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电堆、辅助系统等关键零部件。   3.德胜氢能专用汽车产业园。依托金普新区德胜汽车产业基础,通过吸引当地相关燃料电池配套企业,重点发展燃料电池客车、公交车、物流车、环卫车、工程车、叉车等特种车辆产品、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系统等关键零部件。   (3)7区:氢能产业集群。   1.甘井子区燃料电池测试及设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甘井子区新寨子产业集聚区的装备制造基础,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堆设备(膜电极、双极板等。)、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设备(空气压缩机、循环泵、氢气回流喷射器、膜加湿器)、氢燃料电池及汽车智能系统及生产线、氢燃料电池测试设备。   2.旅顺氢能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依托旅顺口区轨道交通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电车、城际列车、高速动车等轨道交通装备及关键零部件。   3.花园口氢能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花园口经济区***高技术产业新材料基地,通过引进国内外氢能材料企业,重点发展储氢材料(合金材料、碳纤维材料)和燃料电池堆材料(质子交换膜、铂催化剂、电极材料、电极涂层材料、碳纸)。   4.亮甲店氢能电源及设备产业集群。依托保税区亮甲店装备制造基础,通过引进国内外氢气分布式电源、氢能装备企业,重点发展氢气分布式电源设备、氢气提纯设备、低温液氢储运设备、高压气态氢储运设备、加氢设备、港口机械及关键零部件。   5.北黄海可再生能源制氢设备产业集群。依托庄河黄海经济开发区的装备制造基础,通过引进国内外可再生能源制氢设备企业,重点发展风能电解水制氢设备、核能电解水制氢设备、太阳能光解制氢设备、热分解制氢设备等可再生能源制氢设备及关键零部件。   6.三里堡氢能航运产业集群。依托金普新区三里堡船舶配套基础,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海上、内陆湖、内河旅游船、公务船、港口作业船、渔船、游艇、客船等船舶及关键零部件。   7.登沙河氢能通用航空产业集群。依托金普新区登沙河通用航空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氢燃料电池无人机、小型飞机等通用航空及关键零部件。   动词 (verb的缩写)主要任务   (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1.氢能应用的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加强高能量转换多孔电极界面行为极化本质、高一致性燃料电池堆多相传输和动态特性、动态工况下燃料电池材料/组件/堆/系统衰减机理等应用基础研究,发展廉价催化剂、低成本膜、高性能膜电极、高比功率长寿命燃料电池堆、系统可靠性保障等共性技术,支撑氢能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2.氢燃料电池的关键技术。突破高比功率金属双极氢燃料电池电堆技术,发展高性能、低成本、长寿命的膜电极、双极板和电堆制备及量产技术。突破高比功率长寿命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集成技术。加强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国产化,如空气压缩机、加湿器、氢气循环装置等。研究高功率密度、低成本、长寿命的燃料电池发动机总体布局和模块化集成设计;研究燃料电池发动机的控制系统;研究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关键技术; 研究了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关键部件的测试和评价技术。突破大功率燃料电池堆技术,实现其在重型汽车领域的应用。突破兆瓦级模块化燃料电池堆技术,实现在船舶领域的应用。突破基于发电应用的燃料电池发电系统集成和能量管理技术,研发长寿命智能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系统;突破高可靠性兆瓦级燃料电池发电系统设计集成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氢能-燃料电池智能微网技术,研发低成本高可靠性分布式制氢和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系统。   3.高效绿色氢源的关键技术。开发大规模、低能耗天然气制氢及提纯技术、电解水制氢技术,重点攻关天然气制氢热转化技术及装备,大规模生产高纯度、低成本氢气,完成制氢及提纯设备国产化。面向高效、低成本、绿色制氢需求,攻关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制氢技术,研究太阳光、光电催化/水热分解制氢技术,重点研究兆瓦级质子交换膜电解制氢技术、低成本高效工业化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 和固体聚合物电解水,可以快速响应功率波动。   4.氢气储存和运输技术。重点突破70MPa高压气态氢储罐制造技术;开发新型高压气态储氢容器结构和材料,进一步提高储氢密度和安全性;攻关以液态化合物和氨为储氢介质的液态储氢技术,以及储氢合金、纳米材料等固态储氢材料、技术和设备;突破中长输高压管道的氢气输送技术和装备的开发与应用。   5.氢燃料电池系统应用技术的突破。围绕氢燃料电池在汽车、重型汽车、船舶、轨道交通、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的应用,在车用高比功率/高可靠性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车用多能源匹配与管理技术、重型汽车用高功率燃料电池堆及系统、船用兆瓦级模块化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混合牵引与控制、高功率氢燃料电池系统集成与效率优化控制、长寿命兆瓦级氢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可再生能源-氢能-燃料电池智能微网、热电联产系统“等方面取得突破   (2)培育重点骨干企业。   1.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通过聚焦骨干企业、整合政策优势、集中产业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引导和支持全市氢能产业相关企业立足自身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加大成套产品、核心零部件和制造设备创新力度,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注重专业细分领域的创新和提升,发挥***作用,推动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2.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科技创新型企业。结合氢能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发展趋势,强化创新驱动,支持一批高成长企业做精做强,领先国内同行,鼓励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围绕氢燃料电池堆智能装备、电机电控、关键部件(减压阀、调压阀、加湿器、传感器、电磁阀、管道等领域。),以及检测设备。努力打造一批R&D能力强、制造水平高、产品质量优、 强大的竞争力和高成长性成为支撑氢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3.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搭建国际产业技术交流合作平台,加强产业合作交流,推动我市与***的知名氢能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氢能行业技术领先的龙头企业落户大连布局氢能业务,提升我市氢能产业核心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不断深化氢能产业链。   (3)推动示范应用的普及。   1.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示范和应用。以主城区和金普新区为试点,开展氢燃料电池客车、物流车和乘用车的示范应用,扩大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应用规模。预计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示范推广数量达到700辆以上,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示范推广数量达到250辆以上,氢燃料电池出租车示范推广数量达到50辆以上。   2.氢燃料电池船的示范应用。发挥大连造船基础和优势,以大连海上旅游和公务为试点,推进氢燃料电池船示范应用。预计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船示范推广数量将达到20艘以上。   3.氢燃料电池城轨机车应用示范。发挥大连制造业基础和轨道交通优势,以大连现有陆地轨道交通线路为试点,推进氢燃料电池电车示范应用。预计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电车的数量将达到10辆以上。   4.氢能(储能和调峰)电站应用示范。依托庄河海上风电场,充分发挥氢能调节周期长、储能容量大的优势,开展氢能电站应用示范,打通充放电、储能、调度等各个环节,提高可再生能源电网调峰能力。预计到2025年,庄河黑岛将建成氢能(储能、调峰)示范电站,装机容量超过5MW。   5.氢能城示范。依托大连海岛资源,充分发挥海上风电和海岛光伏资源,试点建设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储能系统、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系统、通信基站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系统,建设独立的海岛微电网。预计到2025年,大***家岛将建成一个充分利用氢能技术的氢能小镇(岛)。   6.氢气端口演示。依托大窑湾港区,开展氢能港口建设综合应用示范,以港口物流车、动力机械、工程作业船、分布式电源为主要发展方向,配套建设加氢站和氢气运输线,推进环境友好型绿色港口示范区建设。   7.氢能机场演示。结合大连新机场规划建设,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机场内客运轮渡、行李拖车、客运电梯车厢、供电车、机场大巴上的推广应用,推动备用电源在机场通信基站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实现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在机场航站楼等场景的示范运行。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氢源供应系统的建设。根据大连的氢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低碳、低成本、安全可靠的氢能源供应保障体系。近期(2020-2025年)充分利用市内长兴岛、大孤山岛、松木岛等化工园区工业副产氢气资源,优化净化工艺,提高工业副产氢气利用率;远期(2025-2035年)利用庄河、瓦房店红沿河等本地风力发电站和核电站,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大规模制氢,构建低碳、低成本、安全可靠的氢能供应体系,保障大连全球氢能产业发展的供应需求。   2.加氢系统建设。按照以点带面、由私到公、由城到城际的发展思路,均衡部署加氢站网络,推进各区市县加氢站规划建设,形成能够满足全市氢能应用需求的加氢站/加氢站网络。近期(2020-2025年)结合产业园区和示范项目布局,推进专用加氢站建设和加油站改扩建为具有加氢功能的能源共建站。远期(2025-2035年)有序推进城市和城际公共加氢站网络布局,适度超前规模的加氢系统, 将建设智能高效的设施和完善的政策体系。   3.氢气储运系统的建设。根据氢能产业发展进程,在危险化学品管理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推进氢气储运基础设施、氢气管网等氢气储运系统建设。在氢源基地和加氢站之间开展氢气长管拖车运输和压力更高的液氢运输示范,进一步推广,有序推进氢气运输标准化建设。适时开展大连市远期氢气管网建设规划,探索开展长兴岛、松木岛、大孤山等石化园区管道氢气输送基础设施示范。 逐步扩大管道输氢规模和覆盖面,形成完整的氢气管网建设和运营技术体系,降低氢气从储运中心到消费终端的输氢成本。   (5)完善产业支撑平台。   1.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大连化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中科院大连锅检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建设工业成套设备检验检测平台、产业创新研究院、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引进国内外知名氢能研究机构落户大连;积极支持中科院大连化学工程研究所建设清洁能源***实验室;促进氢燃料电池企业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氢能领域的合作, 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   2.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势资源高效利用,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氢能产业产品检测试点平台建设,为氢能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提升产业质量基础保障能力。面对氢气安全的巨大需求,成立了氢能安全检测认证中心,保障氢气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的安全。建立氢燃料电池汽车等成套设备示范运营大数据中心,对氢燃料电池汽车等示范运营项目进行远程实时数据采集、监控、自动统计、分析和预警, 船舶和轨道交通。建立氢气储存、运输和加氢安全监测数据平台,实现氢气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全生命周期的实时跟踪监测、分析和预警,确保氢气生产、储存、运输、注入和使用全过程的安全。   3.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支持各类创新主体搭建公共服务和对接交流平台,通过举办成果发布会、高峰论坛、国际会议等方式,深化产业链上下游的交流合作和供需对接,促进氢能产业在大连的发展和应用,提升影响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用户联合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加快产业链各环节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合作。   (6)构建开放合作体系。   1.加强国内区域合作。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应用、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依托大连市与上海市的对口合作机制,推进两地在制氢、储、运、注、产、用等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需求对接合作。   2.加强对外开放合作。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整合全球氢能产业资源,依托区域优势,打造新时期开放合作新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日韩欧知名氢能研究机构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经济交流与合作,建立共赢模式和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快速推进我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按照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总体要求, 全面提升大连对日氢能产业开放合作水平,打造新时期大连对日开放合作新平台。   3.加强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加强大连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加强氢气制备、氢气储运、氢燃料电池、氢能应用企业合作。加强区域内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深化高新区、金普新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庄河市之间的横向分工和互补,形成合理的产业分工。加强氢能产业与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合作,加强氢能企业与装备制造、造船、化工、冶金、新材料企业的联系,与传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合作。   不及物动词环境影响评价   (1)环境影响分析。   1.规划与现有相关规划的协调分析。本规划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钟发〔2018〕17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等环境规划,在用地上,综合考虑《大连市城镇体系规划(2018-2035)》和《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支持产业发展政策实施细则的通知》(郑达办发〔2018〕41号) 氢能行业新建项目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并在生产前执行排放许可的相关程序。对于存在环境风险事故的项目,必须编制应急预案。   本次规划空间布局提出的“一廊三园七区”符合产业园的产业定位,可有效避免对生态敏感区的危害,与资源环境无冲突。具体来说,高新区氢能技术R&D走廊符合高新区清洁能源产业定位,保税区氢能汽车产业园符合保税区十里堡工业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定位,新日工业集团国际氢能汽车产业园符合金普新区七顶山高端装备制造业定位,中标氢能专用汽车产业园符合大连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定位。 金普新区。甘井子区燃料电池测试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符合甘井子工业区装备制造业定位,旅顺氢能轨道交通产业集群符合旅顺经济开发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定位,花园口氢能新材料产业集群符合花园口经济区新材料产业定位,亮甲店氢能电源及装备产业集群符合保税区亮甲店工业园新能源产业定位。北黄海可再生能源制氢装备产业集群符合北黄海经济区装备制造业的定位, 三里铺氢能船舶产业集群符合金普新区三里铺临港工业区船舶制造业定位,登沙河氢能通用航空产业集群符合金普新区登沙河经济区通用航空装备产业定位。   2.规划工业发展重点的环境影响分析。   (1)制氢工业。制氢行业***近采用的工业副产品氢气的提纯工艺不会增加环境污染,所以如果不提纯,氢气本身就会作为副产品燃烧掉。近期,可再生能源电解水示范工程将严格执行***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2016),即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为30 ~ 150 m3/(hm2·d),以确保大连市水资源承载能力不受影响。从长远来看,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大规模制氢将主要基于海水电解技术的成熟。如果仍需要新鲜水,则工业用地的标准用水量指标为30 ~ 150 m3/(hm2·d) 将严格执行,以确保大连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不会受到影响。   制氢设备产业主要集中在亮甲店工业区和北黄海经济区,可以有效避免对生态敏感区的危害,符合这两个园区的产业定位。该项目将严格按照这两个工业园区的空间控制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实施,可以有效控制大气、地表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的污染,因此对环境影响轻微。   (2)氢气储运行业。储氢设备和加氢站设备产业主要集中在亮甲店工业区,可有效避免对生态敏感区的危害,符合园区的产业导向。本项目将严格按照亮甲店工业区空间控制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实施,可有效控制大气、地表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的污染,对环境影响轻微。   (3)氢燃料电池产业。氢燃料电池堆及辅助系统产业主要集中在保税区氢能汽车产业园、新日本工业园国际氢能汽车产业园、胜利氢能专用车产业园和甘井子区燃料电池检测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可有效避免对生态敏感区的危害,符合这些园区的产业定位。入驻项目将严格按照这些工业园区的空间管制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实施,能够有效控制大气、地表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的污染,因此对环境的影响轻微。   (4)氢能应用产业。   ①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主要位于保税区氢能汽车产业园、新日本产业集团国际氢能汽车产业园、胜利氢能专用车产业园,可以有效避免对生态敏感区的危害,符合这些园区的产业导向。入驻项目将严格按照这些工业园区的空间管制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实施,能够有效控制大气、地表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的污染,因此对环境的影响轻微。   (2)氢燃料电池船产业主要位于三里堡氢能源船产业集聚区,可有效避免对生态敏感区的危害,符合园区的产业导向。入园项目将严格按照三里堡临港工业区空间管制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实施,可有效控制大气、地表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的污染,对环境影响轻微。   ③氢燃料电池轨道交通产业主要位于旅顺氢能轨道交通产业集聚区,可有效避免对生态敏感区的危害,符合园区的产业导向。拟进驻项目将严格按照旅顺经济开发区空间管制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实施,可有效控制大气、地表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的污染,对环境影响轻微。   (4)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系统、氢能储能(调峰发电)系统等氢能电源产业位于亮甲店工业区,可有效避免对生态敏感区的危害,符合园区产业导向。进入项目将严格按照亮甲店工业区空间管制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实施,可有效控制大气、地表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的污染,对环境影响较小。   ⑤氢燃料电池无人机等通用航空产业落户登沙河经济区,可有效避免对生态敏感区的危害,符合园区产业导向。登沙河经济区拟入驻项目将严格按照空间管制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要求实施,可有效控制大气、地表水、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对环境影响轻微。   ⑥氢燃料电池港口机械产业主要位于亮甲店工业区,可有效避免对生态敏感区的危害,符合园区的产业导向。进入项目将严格按照亮甲店工业区空间控制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要求实施,可有效控制空气、地表水、噪声和固体废物污染,对环境影响轻微。   3.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的环境影响分析。   (1)氢气供应系统的建设。氢气供应系统的建设与之前制氢行业的环境影响分析一致,对环境影响不大。   (2)加氢系统建设。氢气本身是一种清洁能源,通过加氢站提供给接收车的氢气不需要任何再加工,没有生产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影响很小。   (3)氢气储运系统的建设。在氢气储运系统建设中,将采用长管拖车和具有合格尾气净化装置的液氢运输车,实现尾气达标排放。氢气管网的建设将充分避开集中居住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目标。,满足保护距离等相关要求,尽量减少穿越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未经批准,不得跨越生态红线。管网建设将合理确定钢管壁厚,合理设置阀室,加强管道阴极保护等防腐措施,降低环境风险。   4.规划示范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   (1)黑岛氢能(储能调峰)电站示范工程。该项目位于庄河黑岛海上风电项目海底电缆登陆点附近,不会对大连石城乡黑脸琵鹭自然保护区造成影响。   (2)汪家道氢能城(岛)示范工程。本项目是在现有风电、光伏项目基础上的示范项目,项目均位于海岛陆地上,不会影响沿海地貌和景观。新建的可再生能源制氢、氢能储存系统、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产系统、通信基站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系统等项目,严格要求高度在20米以下,必须安装驱鸟设备,因此对黄嘴白鹭、海鸥等鸟类影响不大。   (2)环境影响缓解措施。   1.大气环境防治措施。严格氢能产业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从源头控制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严格控制项目生产经营中的废气污染源,加强对粉尘和工艺废气无组织排放的控制,实施清洁生产,力争少消耗资源,少排放污染物。加强对重点废气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依法推行企业“三同时”监管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比较大的企业安装在线空气自动监测系统,对治理设施进行有效监控。   2.水环境防治措施。严格控制和管理进口氢能产业项目,从源头控制对水环境的影响;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促进水的循环利用;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加强污水事故的风险防范措施;实施污水排放总量控制。为避免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对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管道进行防渗处理;工业固体废物应及时妥善处理,临时堆放和贮存设施应采取防渗措施。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加强施工噪声管理,限制作业时间,采用高噪声施工机械;严格控制企业生产噪声,工业设备选用低噪声设备,安装隔声罩(屏)、消声装置、减震器等设备控制噪声,确保厂界噪声达标。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主要由企业自行回收再利用,从生产过程中减少固体废物的排放,***大限度减少工业固体废物造成的二次污染;危险废物临时贮存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物控制标准》(GB18598—2001)进行收集、贮存和运输,委托具有相应危险废物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实行共管制,防止“二次”污染。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证。   1.成立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了高标准的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服务指导,研究制定引导氢能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地方试点示范工作,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推进氢能产业发展。   2.建立氢能行业协会。联合我市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成立产业发展促进会等行业组织,推动全市氢能产业协同创新、资源整合、推广应用、广泛交流,努力形成技术匹配、产品匹配、相互支持的全产业链合作业态,为氢能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2)政策保障。   1.完善审批制度。畅通加氢站建设审批流程,按照“不准入”原则,实行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规范加氢站选址建设、氢气运输、氢气储存和加注、安全消防等技术要求。   2.完善安全管理规范。制定氢气生产、储运、充装和使用的国内安全标准和规范,认真落实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强化氢气生产、储运、加氢和氢气使用的安全风险意识,督促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3)财务担保。   1.研究氢能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氢能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支持氢能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氢能装备及核心部件研发和制造基地建设、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公众检测研究平台建设、氢能产业生态建设。   2.研究设立氢能产业发展基金。在我市相关产业(创业)引导基金相关政策框架下,研究设立氢能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氢能项目实施和相关产业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鼓励采用种子基金、股权、债权投资等多种融资形式,建立健全股权退出机制,确保资金滚动发展。为大连氢能、燃料电池、氢能汽车企业搭建融资平台,加大对氢能企业的信贷支持。   (4)机制保障。   1.完善标准体系。围绕制氢、储氢、加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应用等关键环节和领域,建立完善的检验认证、质量监督、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推动优势产品和技术成为***或行业标准,抢占行业话语权。   2.创新的商业模式。推动建立氢能产品开发数据库、产品监测数据中心等。,探索氢能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适时推出融资租赁、车辆租赁、分时租赁、车辆共享等运营模式,有利于加快推广应用,有序稳步推进氢能应用产品的可持续应用。   (5)人才保障。   1.加快本土人才培养。构建“大学-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中科院大连化学所、中科院能源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交通大学等科教资源,培养一批氢能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应用测试的创新人才,建设一支面向氢能产业发展前沿的多层次、高素质人才队伍。推进氢能领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各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住房、落户、配偶就业、子女教育、医疗、出入境和居留便利等服务保障,大力引进一批高端氢能和燃料电池专业人才,组建氢能和燃料电池研发团队。围绕R&D重大任务和创新平台建设,引进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的国内外顶尖科学家、高水平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   (6)宣传保护。   1.做一个宣传计划。各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氢能产业发展政策和建设进程的宣传,通过各种招商平台和各种媒体宣传推介我市氢能产业优越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措施,推广我市氢能产业示范应用项目和试点地区的经验,扩大示范效应,营造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媒体、互联网、会议、讲座等形式,加强氢能应用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宣传,增强公众对氢能的认知,促进氢能发展理念的普及,提升公众的积极性和认知度,逐步形成有利于氢能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附:氢能产业链全景

推荐阅读:

磁力泵原理以及结构特性

概述环境绿色型热缩套管的恰当使用说明

冷缩电缆附件的使用寿命有多久

TAGS:

Powered By Z-BlogPHP,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