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草,中国给世界的礼物
本报记者潘徐涛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一片晶莹的盐碱地上,一株小草破土而出,顽强生长。
在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东高地省,一排排五六米高的巨型绿草在微风中摇曳,寄托着当地农民致富的希望。
这种神奇的草叫菌草。自35年前诞生以来,它已在中国31个省和全世界100多个***生根发芽。蘑菇技术的***是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蘑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学家林占义。
7月2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的黄河沙滩上,一位老人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代表介绍菌草技术。他就是林占义,今年已经78岁了,还在忙着菌草的研发和推广。“我一直有一个愿望,让菌草成为中国送给全世界的礼物。”林展翼向记者讲述了他的“蘑菇梦”。
“以草代木”、“点石成金”—
“我感觉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38年前的一次调查,改变了林占义的人生轨迹。
1983年,在福建农学院工作的林占义随福建省科技扶贫代表团来到长汀县。长汀县是福建省较早开始蘑菇种植的地方,人们希望依靠蘑菇种植脱贫致富。但栽培香菇通常需要先砍树,用树做菇棒,然后在菇棒上播种菌种。种了蘑菇,树就少了,当地“菌林矛盾”突出,生态恶化。
当来到长汀县河田镇罗底村时,林占义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打动。这里的“悬河”比两边的耕地高出一两米。“悬河”周围山丘贫瘠,植被稀疏,耕地沙化,一片荒凉。
"我们可以用草代替木材来减少森林的消耗吗?"早在1971年,林展燮在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工作时就有了这个想法。长汀县之行让这个想法又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回到学校后,他致力于“以草代木”培育食用菌的研究。
没有科研经费,林占义自己借了5万。“那时候我的工资一个月才50多块钱,5万块钱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林展翼坦言压力巨大。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1986年10月的***,实验室的培养基里长出了一个蘑菇。林占义以芒萁、五节芒等野生牧草为原料,***终在以草代木栽培食用菌、药用菌的研究上取得突破。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年过古稀的林展翼依然激动不已:“我感觉自己发现了新大陆。以后发展木耳产业,就不用砍树了!”从此诞生了“真菌学”这门新学科。
1988年,以草代木发展食用菌被列为福建省科技兴农项目。1991年,菌草技术被***科委列为“***星火计划重点项目”...菌草技术很快受到社会关注,接连获得国际国内发明奖。你是想用这种技术办公司赚大钱,还是想把这种技术推广到农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林展翼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福建尤溪县联合乡李安运村是林占义科技普及的***站。林占义手把手地教当地农民菌草栽培技术。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承诺:“给你们赚钱,损失我赔。”嘴皮子磨破了,***终有27户农户愿意尝试用芒萁、何首乌等野生蘑菇栽培蘑菇。
从那以后,林占义经常白天完成学校的作业,下班后去福州台江码头,晚上坐船去尤溪县城,赶到村里指导农民。经过这一努力,所有示范农民都获得了好收成。菌草技术帮助这个小山村的菇农彻底告别了贫困。“一年脱贫,两年致富,三年盖新房,四年讨老婆。”当地人用这句顺口溜赞美林展翼“化草为金”。
从扶贫到乡村振兴-
小小的木耳,改写了贫困村的命运。
菌草技术诞生于福建,但并未止步于此。林展翼的“菌草梦”是在全国乃***全世界发展菌草生产。
1996年,中组部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在福建厦门举办贫困县县委书记、县长培训班,邀请林占义介绍菌草技术。
会议间隙,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委书记的刘福向林占义提出,彭阳县农作物秸秆丰富,希望利用菌草技术种植蘑菇。也就是那一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做出了推进东西部合作的战略部署,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
1997年4月,为响应“闽宁合作”的号召,林占义带着6箱菌草种子来到彭阳县。经过实地考察,他利用当地废弃的窑洞和土制蘑菇房种植蘑菇。这里的冬天,气温低***零下20摄氏度。林占义和同事们每天晚上沿着崎岖的山路,借着手电筒昏暗的光线,一家一家检查蘑菇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年,示范户全部种植成功。
菌草在彭阳县成功落地生根,让林占义对西部地区菌草扶贫充满信心。第二年,林占义的团队在永宁县遂宁村建起了菌草技术扶贫示范基地,打算在这里教村民用菌草技术种植双孢菇。位于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宁敏村是一个生态移民村,后来发展成为宁敏镇。当时村民刚从宁夏西海固地区搬来,那里山沟很深,没见过菌草,更别说用菌草栽培食用菌了。每个人都很担心。
敢想敢干的村民刘长福是***个“吃螃蟹”的人。他在院子里建了一个蘑菇棚,结果非常成功。“***年赚了7000多块钱。你以前哪见过这么多钱?”刘长福说。其他村民看到成果,也搭棚种蘑菇。
2001年,村民给林占义的队伍送锦旗。刘长福不安地问,“你都快60岁了。你以后会来帮我们吗?”“会再来的!只要你需要我,我70岁都会来。”林展翼说。
林展翼没有食言。这两年,他把菌草技术的***新科研成果带到了遂宁镇,再次带动了群众增收。“我想用我的技术为乡村振兴贡献新的力量。”林展翼说。
2021年的热门电视剧《宁敏小镇》讲述了西海固移民搬迁的故事。剧中的菌类专家凌逸农,就是以林展翼为原型的。
菌草产业已经成为宁敏镇的特色产业,宁敏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61元,比1997年增长29倍。
从扶贫到乡村振兴,小菌草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以来,林占义一直活跃在菌草的研究、开发和推广领域,沙漠滩地、黄土高坡、青藏高原都出现过他的身影。多年来,林占喜多次获奖:“中国十大扶贫学者”、“全国东西扶贫合作先进个人”、“***扶贫奖贡献奖”...2020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组“时代楷模”称号,林占喜代表接受荣誉证书。
截***目前,林占义团队已筛选培育出49种菌草,菌草技术从***初的“以草代木”扩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饲料、菌肥、菌草材料、菌草生物质能源开发等多个领域。
可以致富,可以治沙-
在黄河两岸筑起千里屏障
经过反复实验,林占义发现菌草不仅能致富,还能治沙。“菌草生命力强,根系发达,固沙功能好。菌草还具有很强的固氮能力,可以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林占义说,高产优质的菌草新品种如巨草、绿洲1号等,已经成为生态治理的重要角色。
从2013年开始,林占义和他的团队驻扎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9年来,他们一直在探索利用真菌和草来防止风沙。***年,他们种下的菌类经过七次“死而复生”,终于制服了流沙。林展翼还发现,“绿洲1号”菌草可以抵御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可以在黄河沙滩上安全过冬。
乌兰布和曹骏防风固沙基地的试验结果表明,曹骏成功固定了流动和半流动沙地,2013年种植的曹骏根系仍具有较强的固沙作用。而且平均亩产鲜草12吨,一亩沙地种植菌草产值可达近3000元。种植菌草后在沙地上种植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长势良好。
今年6月8日,中宣部举行了中外记者招待会。四位扶贫领域的党员代表会见了记者,林占义是其中之一。林占义展示了乌兰布和曹骏风沙治理基地的照片,并表示要在黄河两岸构筑千里曹骏的生态安全屏障。
在福建农林大学,有一栋白色的六层小楼,上面挂着三个***的牌子:科技部***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改委菌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菌草生态产业协同创新中心。一张世界地图和一张中国地图挂在中心五楼会议室的墙上。中国地图上标有红色五星,是黄河流域菌草示范种植基地。这是林展翼的“作战地图”。
林展翼正在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目标。如今,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河南省武陟县等地,一个个“蘑菇科技创新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国草”、“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草”
联合国向世界宣传。
近日,一项培训课程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东高地省戈罗卡镇郊区正式开课。本来有30个人报名,没想到一下子来了七八十个人,大家只好用竹竿和木杆临时搭建了一个教学棚。这个讲座是由四位来自中国的专家做的,他们讲述了如何种植菌草。
巴布亚新几内亚被联合国列为***不发达***之一。1997年,应东高原省政府邀请,中国专家组经过深入考察,决定在东高原省卢法区建立菌草技术示范点,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林展翼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情景。
1998年初,菌草技术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试验示范成功后,当地将举行庆祝大会。到达会议现场,林占来环顾四周,看到竖立了三根杆子,中间是***高的杆子,上面挂着中国的国旗。“我们很感动!我们想到的不是钱,不是名利,而是为国争光。”林展翼说。
扎卡·阿博利是一名家庭主妇,住在东高地省。她每天都去她的蘑菇棚采蘑菇。2020年,她只种一个蘑菇就能赚1.5万基纳(1基纳约合1.83元***)。当地家庭大多种植咖啡和蔬菜,年收入只有一两千基纳。“蘑菇和鲜蘑菇容易种植,不需要化肥农药,经济效益是过去白菜的20到30倍。通过种植蘑菇,我们家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我给孩子交了学费,买了新衣服。”
巴布亚新几内亚人把菌草称为“中国草”,还有人称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草”。如今,菌类技术已经推广到全球100多个***。
在罗安达,菌草与果树、玉米、大豆间作保持水土,已被罗安达农委推广到全国。在斐济、莱索托、中非共和国、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和老挝,菌草被用来改善土壤侵蚀和控制沙漠化...越来越多的***利用菌草开辟了一条脱贫致富和保护环境的新路。
蘑菇技术发明成功后,引起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粮农组织的关注。1994年,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列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优先合作项目”。2017年,菌草技术被联合国列为和平发展基金重点项目并向全球推广,用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国际扶贫事业贡献力量。
推荐阅读:
Powered By Z-BlogPHP,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