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从“补短板”到“锻长板”
成绩耀眼,但不足不能视而不见。宣城在过去的10年里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如今,除了解决产业结构失衡、传统产业转型等问题,如何引进高新企业和重大项目***宣城高质量发展更为重要。
知道比做难。为此,宣城市在“补短板”上更下功夫,在“锻造长板”上争取突破。
一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实现生态与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宣城的美在于生态。
然而宣城的生态高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源于农村工业、以闲置资本、闲置房屋、闲置人员起家的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聚集在能耗污染明显的行业,其生态价值有些“先天不足”。因此,宣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环节是节能减排和污染控制。
宣城的做法是,把产业升级放在前端,污染治理放在末端。抓产业升级就是“抓技术改造”“进园区”,抓污染治理就是“淘汰一批”“监管一批”。“十二五”以来,我们采取差别电价、财政补贴、“大压小”等措施,分期分批淘汰小水泥、小煤、小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引导化工、医药等重污染企业有序集中入园,实现污染集中排放和治理。截***2020年底,宣城已排查整治“散乱污”企业1118家,其中取缔关闭944家。 174项得到整改和规范。同时,全市数百家规范企业参与了“数控一代”、智能化改造和“机器替代”,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产品产量和良品率,实现了节能减排。
赋能是近年来宣城发展数字经济***热的词。数字化赋能产业升级,将“数字化”与“发展”牢牢绑定,不断诠释高质量发展意味着什么。
宣城城南的一片荒地上,几栋楼房拔地而起,一个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地被培育出来& mdash& mdash& mdash地理信息产业。地图导航,网上找车位,App上移动轨迹,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场景,都是基于地理信息行业。它被认为是继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之后全球IT经济的第三大新增长点。安徽宇成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就坐落于此,该公司是集商业航天R&D与运营、地理信息平台R&D、数据采集与处理、国土工程测绘、系统软硬件R&D及运营与行业解决方案于一体的空间信息领域产品提供商。公司在遥感分析、数据处理、土地测绘、 和信息系统开发。营业收入连续多年翻番,成为安徽省地理信息行业龙头。
与浙江一些城市相比,宣城的数字产业起步较晚。所以,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需要勇气的。但明知道不容易,为什么一定要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宣城?这是因为数字化浪潮给欠发达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变道超车”机会,我们无论如何不能错过。因为数字化赋能不是简单的理解为使用新技术、新手段,其本质是重塑甚***再造事物。这是一种灵活的思维。
以“数字化”元素为“连接器”,从工艺、技术、管理、产品入手,通过打通生产全链条,将上、中、下游企业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实现“数字化”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赋能,使宣城市传统产业的“数字化量”不断增加。截***2020年底,宣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占比分别达到51.5%和56.9%,其中高新技术产值占全省第二位;新增企业519家,居全省第三;高新技术企业380家,居全省第六位。
为进一步打通“两山”通道,宣城市还积极探索“绿色智造”。组织实施《宣城市绿色工厂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建立省市绿色工厂企业***梯队。十三五创建***绿色工厂10家(全省第三),绿色设计产品33种,绿色园区2家(全省***),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1家,省级绿色工厂22家(全省第二)。2020年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45%,十三五下降25%,超额完成省定目标7个百分点。
一方面是“工业生态化”,一方面是“生态工业化”。在加快“一地六县”生态环保工程规划的同时,宣城市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请示省政府设立长三角区域碳排放交易中心,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碳协同减排,加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
目前,宣城是全省地级市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拥有4个***示范市县和5个省级示范市县。此外,2018年和2019年,宣城市和绩溪县分别入选“***山水这美丽的城市”。
第二,引进龙头企业,培育“百亿企业”,打通产业上下游,形成产业生态圈,把优势做强,把短板做长。
“行业分散,规模小,龙头企业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这是林箐在对比沪、苏、浙三地城市后,对记者的“揭丑揭短”。
从一个企业到一个行业,这就是企业的成长,产业的集聚。目前,宣城已形成以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两大核心产业和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八大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数量上看,宣城有10个行业;从规模上看,部分行业产值已达数百亿元。这是宣城的优势,但也是宣城的劣势。毕竟,与其伸出手掌,一起抓芝麻西瓜,不如握紧拳头,集中优势,奋力一搏。
详细分析行业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考虑。林箐告诉记者,相比沪、杭、宁等城市,宣城拥有钟鼎、渭南电气、黄山胶囊等知名企业,但大部分行业仍缺乏龙头企业,“百亿企业”更是凤毛麟角。
龙头企业和“百亿企业”的缺位,使得很多配套企业“三遍园区,不进”。政策再优惠,服务再优化,没有足够的市场和大订单,园区对配套企业的吸引力就会打折扣。
这样,产业链的构建和产业生态的营造就无从谈起了。即使做了一些事情,引进了一些小企业,工作效果也会出现“懒惰现象”,耗时长,速度慢,成为宣城高质量发展的掣肘。
这一点,林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用产业聚集人气,用生态留住人气。”药方:产业规划更合理,产业重心更集中。
为此,需要引进龙头企业,培育“百亿企业”,打通产业上下游,形成产业生态圈,让优势更强,短板更长。目前,宣城已形成广德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宁国先进高分子材料及高端金属材料及零部件、泾县电机泵阀特色产业集群、郎溪纺织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鸡西高端机械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等特色产业集群。
第三,寻求融合突破,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围绕产业龙头和核心骨干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和集聚。
130多个***和地区有20万家企业,每月生产10万个新品种。其中40%以上是国际跨境订单,24小时接单完成打样& hellip& hellip这是我们在杰佩集团位于广德开发区的两家公司安徽杰源和安徽解放看到的情况。这个“超级工厂”& mdash& mdash& mdash杰佩行业的互联网智能制造平台,简直就是一个“无限系统”。
当我们拆开电视机、电磁炉等电器时,会看到布满电路的板子,这种板子叫电路板。被称为“电子工业之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产业链下游企业超过300万家,而中国电路板市场约占全球一半。
以前印刷电路板的打样一般需要7-8次印刷,***快3-5天交货,成本高,耗时长。
如今通过杰佩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平台,一两天就可以完成交付,成本大大降低。
这个“超级工厂”的核心特点是打破工厂之间的界限,超级协作,让需求和生产精准对接。也就是说,用户需要设计开发一个电子产品,把R&D的订单放到平台上,平台就会快速响应并整合供应链,聚合多个工厂进行协同制造,快速低成本生产出产品。它既是一个柔性工厂,也是一个刚性工厂。柔性是面向下游端的消费个性化,刚性是协作基础上的效率保障。
这个“超级工厂”的始祖就坐落在“中国互联网之都”。
宣城要融入长三角,不仅要开放共赢,更要在融合中寻求突破。
宣城坚决杜绝“挑个筐就是菜”的做法。而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围绕产业龙头和核心企业进行产业转移,将研发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环境保护作为项目引进的重要条件。
梳理近年来宣城承接的长三角城市转移的工业项目,不难看出行业的“品味”有了明显的提升:单体产品产量全球***的固德威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为中国航天事业提供关键结构件的航凌科技集团,上海科大重工集团, 创造了“亚洲带式输送机运距***长、输送机运输量***大”的华茂机械&海利普,将吴江基地整体搬迁***郎溪; & hellip
第四,追求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的互动,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
G60,一条高速公路的编号,东起上海松江,途经浙江嘉兴、杭州,一路延伸***云南昆明,连接起中国南方***宜人的风景。
G60,也是一个科技走廊的名字,在地图上有9个“人”字形的成员,宣城作为其中一个成员,就位于这个“关”和“关”的扇区。
宣城突破汽车到汽车的高速公路,成为流动金银的新引擎,绝非偶然。回到几年前,谁也想象不到“宣城动力”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赛道上强势崛起。
安徽华盛新能源,总部位于宣城,是一家专业制造异质结电池及组件的初创企业。作为全行业***受关注的准GW低成本异质结生产线,华盛异质结项目于2020年7月开工,2020年11月11日开工建设,2020年12月25日***台设备入住,2021年3月18日正式开始调试流光。经过一周的调试,3月25日,华声公布了***周的试生产结果:已经正式投产的500MW生产线上的异质结电池平均效率达到23.9%,***高效率达到24.39%!创造了全球异质结生产线***快建设投产的纪录!4月24日,当华盛举行投产仪式时,该生产线的***高效率已达到24.74%。 ***佳生产批次的平均效率达到了24.44%。据悉,华声异质结技术团队已于5月底将***新***芯片提交给第三方检测机构,目标是打破电池异质结量产世界纪录!安徽华盛计划于2021年下半年扩建二期项目2GW产能,十五期间建设总产能20GW,为经开区打造年产值300亿以上的高效光伏智能制造板块!
丰富的太阳能不仅是大自然送给人类的礼物,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宣城没有辜负这份“天降之财”。
瞄准“碳中和”,发展“绿色产业”。新能源产业逐渐成为宣城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目前,除了光伏太阳能产业,宣城还聚集了石天新能源、宇泰电池、李猩新能源、易佳通等十几家新能源企业,涵盖了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等锂离子电池四大主要部件。这一新兴产业链标志着宣城以锂离子电池为主导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崛起,从而使宣城新能源产业嵌入长三角乃***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
宣城在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价值链、追求创新链与产业链匹配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产业链是***好的嵌入& mdash& mdash& mdash建立产业链“链长制”,以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子信息等十大特色产业为重点,与长三角各城市产业融合,实现长三角地区产业链的链补和延伸。
这种深度嵌入的好处是:当发展遇到市场瓶颈时,宣城总能以创新取得突破,从块状经济到“互联网+”和特色小镇的兴起,以及企业家和商人走出去开拓市场,凸显了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之间的互动魅力。由此,诞生了一大批“隐形***”和“配套专家”:钟鼎集团经营指标位居全国同行业***;黄山恒久链条公司已成为中国***大的非标异形链条生产基地;江苏腾轩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旋转接头行业标准的***起草单位,旋转接头产品销量和市场占有率连续三年位居中国第三& hellip& hellip
“赋能”:加减法产生乘数效应
位于郎溪经济开发区的一家企业急需一台国外进口的高端设备。经过了解,得知附近浙江宁波的一家企业进口了该型号的高端设备。想看看这个设备是什么样子的,打听一下进口渠道,人家不愿意提供进口渠道。这可急坏了郎溪县委常委、郎溪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陆海波。
***深夜,在宁波这家企业车间负责人的帮助下,吕海波和助手一起潜入这家企业的车间,摸清了这台设备的“秘密”,***终通过拆零进口的方式,解决了郎溪经济开发区这家企业的燃眉之急。
摧毁实力的攻势,躁动不安的节奏,金鼓的场面,好消息& hellip& hellip过去干部的相对静止,变成了“都在动”。它不仅鼓舞了宣城各个岗位的干部,也鼓舞了全市市民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从而把宣城变成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大战场”。
为了提高干部的发展能力,宣城***出彩的一招就是全方位、大规模、持续地选派***年轻干部到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政府、企业、投资机构、中介组织进行实践锻炼。这些年轻干部挂职成为员工,感受上海、江浙发展的氛围,接受市场化、法治化的洗礼,实现了一次“大变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发展,宣城企业家和上海、江苏、浙江的企业家一样,站到了“C位”:在很多场合,他们被邀请坐在主席台上,与市委、政府领导直接交流,市委主要领导也在各种场合频频为企业站台支持企业,以市委、政府的名义授予企业家各种荣誉称号& hellip& hellip
如何支持企业发展?政府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对此,宣城市“把握”得很准。
把该放的放稳。早在宣城民营经济起步阶段,政府就敢于立规矩,旗帜鲜明,放手扶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对企业来说,政府不能随叫随到,言出必行,服务周到。”黄山恒久连锁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不干扰企业的日常运作,政府工作人员一般不会上门。但在企业需要帮助的时候,相关部门随叫随到,信守对企业的承诺,让企业感到温暖和自信。
该管的要管好。谁在乎呢。一是管好政策落实,做好服务。我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中小企业共同渡过难关,“五员”帮扶,出城入园,“每亩地出英雄”,小微企业园区。定期开展“四得到一服务”专项行动,减免税收政策35亿元,省制造业强省政策支持项目131个,奖励资金8818.2万元。欠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账款还款率100%。二是加强引导。为鼓励企业做强品牌,宣城市拿出真金白银奖励获得中国***产品的企业, ***商标和***、省级技术中心,引导和支持企业上电视、做品牌、上市融资。三是解决问题。宣城市经信局产业处负责人说,“每天我们接到企业反映的问题,都要求相关部门在一周内回复。能解决的一定要解决,不能解决的也要给个说法。”
在服务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宣城积极推出自己的新“打法”& mdash& mdash& mdash平台思维是突破性思维,线性思维。搭建平台,让资源要素互动耦合,实现价值倍增。这里的平台可以是公共服务平台、产业链、会议展览,也可以是基金、专业投资公司、大型企业。只要他们能聚集和分配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
要了解宣城的“打法”,有这样一个桥梁可以作为***好的切入点:在宣城设立分公司时,是否引入SAP这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因为补贴巨额财政资金,多次开会仍无结果。***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做出决定:不管给多少钱,一定要引进!给出的理由是,为了支持宣城的“换道发展”,重塑城市竞争力,必须探索新的路径,探索新的“脉络”,运用新的方法。
平台思维给宣城带来的改变,是从加法到乘法的飞跃。目前,宣城(中国机械)工业研究院绿色检测实验室、材料成型实验室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引进了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这是中国赛宝实验室在全国的***个分支机构。
“手”协同工作,相向而行,企业更有动力。2020年,宣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今年1-4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6%,位居全省第三;两年平均增长12.3%。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41.7%,位居全省第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4.7%,位居全省第六。工业用电量36.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5%,居全省首位。其中,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50.3%。
江水日夜流,慷慨歌未尽。宣城正长期努力推动经济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潮。
推荐阅读:
Powered By Z-BlogPHP,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