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梦里有个世界。近日,浙江金华一所小学给学生戴上了头带,声称可以通过解读脑电波来监测上课缺课情况,提高学习成绩。初衷可能是好的,但结果不一定尽如人意。经过多次讨论,学校停止了实验。受党报评论员君邀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迎接新***的学习,这些孩子做的***件事不是翻开课本,而是点亮脑袋。铃声一响,额头和耳后的三个电极就采集每个人的脑电波,分析后实时显示在老师和家长的电脑手机上。开发人员说,有了现有的数据模型,成年人总能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谁走神,谁就马上暴露。
消息一出,质疑声一片。有科学专家说,脑电波信号微弱,即使在实验室环境下,也需要戴上有几十个电极的电极帽,涂上导电胶才能得到效果。有心理学家说,如果只有三个电极的头套真的能提高成绩,大概率只是因为“戴着头套被监控”的心理预期,让孩子不敢分心,和新技术关系不大。有教育专家说,课堂上的专注程度只是学习效果的一个指标,以此为依据来指导教学就太过分了。
新技术真的改变生活。精准存入贫困学生饭卡补贴,用智能技术帮助残疾人康复,“智慧社区”可以轻松实现物业公司日常管理的诸多功能...人工智能、大数据、脑科学的发展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受益。然而,有争议的技术尝试,如使用带有GPS芯片的校服以避免上课迟到,以及使用表情识别系统来判断学生的学习状态,都值得我们认真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如何将个人自由置于技术之前,如何保护用户隐私,是否有必要收集生物特征信息,敏感数据的存储是否能让人安心,这些问题也在被广泛讨论,塑造着信息时代新的社会伦理规范。关于技术的边界、权利的范围、个人的保护等等,问题不断出现,但共识也在不断形成。科学技术离不开伦理道德的导航,伦理道德也需要与时俱进。这是一种良性互动,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近日,杭州法院受理了首例“人脸识别”案件。一所大学的张教授早前买了当地野生动物世界的年卡。按照要求,他在购卡时登记了指纹信息,以防卡被盗。***近园区通知他指纹识别升级为人脸识别,必须登记面部信息才能继续使用。公园是否构成侵权,法院尚未宣判,但技术不可滥用已成为社会共识。
回到监控上课时头环的使用,与成熟可靠的人脸识别技术不同,“脑电波识别”有着不同的诉讼。是否经过验证授权进入教室?不像大学教授专门研究法律,未成年的小学生脑洞一开就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如果被数据批评,你有能力解释反驳吗?总之,在成年人还没有完全掌握技术的情况下,将其应用到课堂和孩子身上,更需要谨慎。
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可以成为人工智能时代***不担心失业的职业之一。因为无论技术如何发展,这个古老职业的从业者依然会是以人心换人心的燃灯人。毕竟,很难用几个指标和一套模式来定义和教育不同天赋和天性的孩子。只有耐心细心的老师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这是教育的魅力所在,也是我们区别于机器,弘扬人性光辉的关键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你想通过技术为教育找到一个“金箍”,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个制约人才发展的“紧箍”。学习好,学生需要专注力;良好的教育使课堂更有吸引力。
这正是:
育人绝不是坐等生意,很难一键搞定。
我劝你不要念咒语,要为真理换心。
各位晚安!
(文/杨巧初)
推荐阅读:
Powered By Z-BlogPHP,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